第三百九十二章:无用的函谷关!_三国:我为刘禅,霄汉永灿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三百九十二章:无用的函谷关!

第(1/3)页

  “沧海变桑田,谁能料到昔日紧锁秦国数百年之险关,如今却是早已变坦途!”

  潼关以东数十里,远远望向前方不再险峻的稠桑原,一匹有着汗血马血统的西凉大马背上,身材瘦小、与高大的战马完全不成比例的庞统,举着个酒葫芦一口小酒下后,鼻孔都要仰面朝天的他顿时不由得一阵感慨。

  就在姜维、马超于真定大战吕昭之时,刘禅所率东征大军也是悠哉游哉的出了潼关,正大摇大摆的朝着曹魏最后的西大门,同时也是昔日控制关中、关东的咽喉要道函谷关方向进发。

  说起来,要论关隘,函谷关这个华夏历史上修建的第一座雄关,那才是所有关隘真正的‘老祖宗’、天下第一关。其它后来的那些所谓天下第一关,那都是小弟弟。

  其关城修建于稠桑原断裂形成的原体裂缝最东端出口。因其‘关在谷中,深险如函’,故而由此得名。

  且这稠桑原四周原壁陡峭,人根本上不去不说,其关北的原体又是紧贴黄河,根本就没有任何路可走。乃是妥妥的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之地。

  因此,在‘东汉’以前,无论是从关中地区东出,还是从关东进入关中,函谷关都是必经之地。谁控制了谷关,谁就等于控制了东西方交通的大动脉。

  当年的晋国就是靠着函谷关,这才把秦国锁死在了关中数百年。同样,后来的秦国也正是凭着这么一个东大门,想出就出,想回就回,谁也打不进来。

  只不过正所谓沧海变桑田,昔日紧扼关中、关东的咽喉要道,在大自然和人力的共同作用下,经过成百上千年的演变改造,如今的函谷关却是早就不复昔日的险要了。

  就比如原本紧贴稠桑原北侧而过的黄河,在长年累月的泥沙冲刷下,河床下沉不说,却是硬生生在其北侧造出了一片滩地。因此想要出入关中,可以由此直接绕过,直接就破了函谷关的天然关卡。

  所以,当年曹操为了弥补这个漏洞,于是便派人在滩地上又重新修建了一个关口,名为大崤关。

  只不过,大自然改造形成的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24kxs.net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